中国工业摄影协会 代表机构工作站更名的通知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 关于会费收取标准调整的通知 会员入会条件 会员发帖须知
文 章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 章

关于工业专题摄影创作与创新的思考

引言:工业专题摄影始终与工业化进步结伴而行,不断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工业专题摄影应是更多关注工业变革与发展,进而表达工业摄影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新观念、新理念的视觉影像,是让人们更多更深地观察和记录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这是中国工业摄影人的责任,更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我们当顺势而为,在创作的选题与表现形式上,勇于创新,全新记录,对工业摄影进行必要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工业专题摄影创作的思考


作者:杨光

当下,中国工业化进程正以超越世界各国的惊人速度向前推进,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在工业进入4.0新时代的今天,在工业革命不断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摄影人,怎样把握这个时代,如何从经济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切入,以历史的观点,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用全新的创作方法记录伟大变革中的工业影像,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首先来重识一下专题摄影的概念,专题摄影大致可概括为:一、用多幅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的图片,共同表现一个主题;二、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件事以及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全面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进程;三、要用详实的文字说明来阐明专题摄影的主题思想、实验目的和艺术主张。

“纪实类专题追求的是意识世界的“共同经验”,传达一种普通人文情怀。而艺术类专题所传达的“共同经验”较少,它所关注的世界,并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心灵的世界,他即便是拍摄了现实题材,最终影像意义的落脚点是通过影像的言说方式,揭示社会的善恶与人性的多种层面,并不断寻求影像表达的各种可能性。”


一、世界工业摄影的文脉

工业与摄影的渊源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世界进入恢弘的工业时代。它以从未有过的巨大力量,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这场革命也使摄影术得以诞生,从此,两者再也没有分开,虽时有不和谐之音,但始终结伴而行,不断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世界工业专题摄影的演进与走向

纵观世界摄影史,凡能阐述摄影与城市和工业发展、与商业、与进步思想以及与视觉艺术变化之间关系的影像,大都会以专题摄影的样式出现。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一些摄影师就开始了以工业专题摄影的形式,记录矿工,童工等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及生存环境。其中,美国人刘易斯·海因(1874-1940)是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他对美国劳工的劳动条件给与了极大的关注。他拍摄的反对使用童工等大量作品,形成了关注工业化社会的工业纪实摄影系列作品。海因曾多次申明,他的摄影只有两个目的,即“揭露那些应予纠正的,表现那些应予以赞赏的”。海因关于童工的照片直接促成和迫使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聘用童工。这一时期的工业摄影已经对工业化社会进行了深度的人文关怀。


乔治·布里茨。《鹰山煤矿做粉碎工的男孩们》,1884年


沃尔德马·弗兰兹·赫尔曼·蒂茨恩塔勒尔。《锅炉制造工》,1900年


刘易斯·W.海因。《发电站技工》,1925年


刘易斯·W.海因。《10岁的纺纱工,北卡罗来纳棉纺厂》,1908-1909年


刘易斯·W.海因。《煤矿做粉碎工的男孩,南皮茨顿,宾夕法尼亚州》,1911年


刘易斯·W.海因。《三个铰钉工,帝国大厦,纽约》,1931年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专题摄影开始关注唤醒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政治力量的影像。客观地记录工业城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用影像佐证,工业制度与人类精神的矛盾。英国摄影师比尔·布兰特,更多地关注了煤矿工人的生活,揭示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异。


比尔·布兰特。《煤矿工人吃他的餐》,1937年


比尔·布兰特。《哈利法克斯》,1937年


比尔·布兰特。《煤矿工人的房子,没有窗户》,1937年


1925-1927年间,尤金·阿杰拍摄的巴黎郊区树木和公园的专题作品,就已看出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他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他以同样的方式所拍摄的个体手工业者,记录了在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一些行业。


尤金·阿杰。《The Marne at La Varenne》,1926年


尤金·阿杰。《瓦雷讷的马恩河风景》,1925-1927年


这一时期,美国摄影师们开始拍摄工业生产过程、机器和工业化产品,追求表达和记录的平衡,记录工业时代产物的形式和纹理。后来又渐渐进入到拍摄广告和公关宣传片等领域,因为很多摄影师都受雇于工业公司。同时工业化和机器的照片,在摄影杂志、年鉴和画意摄影画廊中受到普遍欢迎。爱德华·斯泰肯等拍摄的餐具和打印机,保罗·斯特兰德,爱德华·韦斯顿,查尔斯·希勒,伯克-怀特等,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拍摄的机器、工业建筑等影像,都有将科技理想化的趋势,通过现代主义风格的元素表现出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爱德华·斯泰肯。《戈勒姆银器公司广告照片》,1930年


保罗·斯特兰德。《纽约阿克利车间的3号车床》,1923年 


查尔斯·希勒。《工业》,1932年


伯克-怀特。《高桥,克利夫兰》,1929年


爱德华·韦斯顿。《俄亥俄州阿姆柯钢铁厂》,1922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由“社会风景”转换到“新地志”摄影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带感情色彩、反映当代工业文化产物和景观的视觉符号,走入了工业专题摄影的视野。以记录住宅、工厂,西部开发土地和城市街道为主。看似不带个人评论地记录着被掠夺的景观。此类影像被认为具有无倾向性的特点,其实,它是兼具了审美、信息传递和宣传的功能。


刘易斯·巴尔兹。《马自达工厂南墙》,1974年


(“新地形”摄影,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一道不为人感知的社会风景,以地形为特征,以心灵的躁动和不安为基点)


自我表达方式的概念摄影,这时也以工业专题摄影的形式出现了。摄影师们创作了一批富有几何美学工业区的代表作品。


爱德华·鲁沙。《州平等局,谢尔曼路14601号,范纽斯,加利福尼亚州》,约1967年。选自《洛杉矶的34个停车场》,1967年


希拉·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就是我们熟悉的此类作品,无表情拍摄的新客观主义。他们主张的是记录相似性而不是赞美独特性。“我们所做的,归根到底是讲历史,我们展示事物,让它们讲述自己的历史”。德国摄影评论家,贝歇研究专家苏珊·朗格博士,在《贝歇夫妇生平与作品导论》一书中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建筑并未被认为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而贝歇夫妇这些年对于工业建筑形式的关注,已决定性的影响了人们的看法,工业建筑逐渐被接纳为社会文化遗产,贝歇夫妇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此。”因为工业建筑的形式并不是建筑师设计的,而是从功能和必要性中应运而生的。此专题贝歇夫妇拍摄了30余年。


伯恩和希拉·贝歇。《提升塔(1976-1982年)》,1983年



贝歇夫妇作品


贝歇夫妇作品


贝歇夫妇作品


贝歇夫妇作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巴西摄影家赛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在不同的地域拍摄了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系列工业影像,此专题带入了人类学、社会学的思考,被誉为“工业时代考古史”。《劳动者》的专题报道,传递了忍耐和希望的信息。对体力劳动者的生存状况给与了特别的的关注,也留下了正在消失的影像,同时也向构筑这个世界的劳动者表示了尊敬。


▲Sebasti?o Salgado : Workers 萨尔加多:《劳动者》


综上所述,工业专题摄影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中国工业专题摄影创作的路径


传统工业摄影发展脉络

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部西方科技在东方传播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到5世纪,墨子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现象,还与弟子们进行过探讨。指出在中国“小孔成像——摄影术的光学基础——第一次被发现”。中国人对“影画器”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比西方要早了好几个世纪。


19世纪70年代。福州摄影师同兴(或同兴照相馆)就拍摄了,《第90号,机器制造局》,工业影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早期的工业专题影像并不多见。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初,工业专题影像,主要以宣传和报道产业工人形象和工业成果为主。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变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旧立新,曾经的辉煌即将离去,此时工业专题摄影的视角,更多的从工业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老工业蜕变的影像。


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高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而且正在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工业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的历程,如此高速发展产生的巨大社会变革,留给我们工业摄影人太多的创作题材与表现空间。当然,我们有责任也一定不会缺失。近十几年工业专题摄影更多关注工业变革与发展和工业摄影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新观念、新理念的工业影像。


工业专题摄影问题与导向

从我们亲历的三届国际工业摄影展,三届全国工业摄影展,从最初的几千幅来稿,猛增到6、7万幅作品参赛,其中有近一半以上是以组照(专题)样式参赛,这不难看出中国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在关注并实践着工业专题摄影创作。同样,我国工业革命来的如此迅猛,也着实让工业摄影师有些措手不及,有些时候我们自身还在漩涡中挣扎。其实我国工业摄影人也在积极补课,在世界工业摄影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摄影主张和表现形式,近二十多年来都会有人涉足去尝试。因此,我们在国际和全国工业展赛中,偶能见到早期西方工业纪实摄影和“新地志”及观念类工业影像的身影;而通过现实主义风格彰显“工业神话”的作品,我国工业摄影师学习发挥的较好;但客观的记录工业城镇及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为数不多。借鉴、模仿概念摄影、类型学样式的大有人在。这方面成功者有,多是借鉴;失败者大多是模仿痕迹太重,过于牵强。而更多的是注重形式感,具有彰显某种气势和精神的作品。以及关注各类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大题材工业专题摄影作品。


三、创新与丰富工业专题摄影的内容与形式


关注工业化影像

“所谓工业化影像,是指独立工业领域之外而又与工业发展相关联的视觉记录。”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影像从未缺席,今天我之所以再提起工业化影像,主要是让人们更多的去关注和记录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规模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就工业化来讲,是前无古人的阶段。工业化的核心是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对我国正在持续推进的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加以关注,是中国工业摄影人的责任,更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我们当顺势而为,对工业摄影进行必要的丰富和发展。而对工业化视觉符号,需要理解性的观察、发现,用全新的形式去记录。 


第二届全国工业摄影展,纪录类银奖作品:《老工业转型的日子》,作者潘永强。他拍摄的是有60年历史的山东球墨铸管公司,山东省的第一炉铁水,第一根球墨铸管都是在这里诞生。2016年12月,因排放问题关停并搬迁。这组作品作者从2016年12月一直拍到2017年6月。


此组工业专题摄影作品,除了合影之外,每张照片都感觉不到摄影师的存在。大展中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多,这组照片之所以能取胜,一是以历史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记录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使工业摄影对工业社会变革的佐证作用得以体现。二是拍摄内容上的完整性,符合专题摄影构成的基本要素。三是作者贴近生活,用心动情的投入创作,与被摄者之间没有距离感,完全融入其中,这是捕捉到真实感人瞬间的前提条件。这个案例适用于工业变革中的任何节点、历史时刻、以及其它工业题材的创作


2017年5月1日,伴随着一声巨响,山东球墨铸管有限公司的1号高炉配套设备拆除。这家国有老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6年12月27日,球墨厂当班工人在高炉前合影留念,当天已有60年历史的该企业正式宣布停产。


2016年12月11日,高炉车间的工人在休息,职工们对企业搬迁未来充满不安。


2016年12月29日,球墨厂动力车间主任办公室门外,职工们排队领取搬迁分流安置方案。


2016年12月26日,球墨厂附近一家餐厅,39岁的天车工宋巍与选择内退的工友吃散伙饭,聊到动情处,已决定去兰陵新厂区工作的他捂住了脸。


2017年2月27日,47岁的高炉工李庆峰和同事在老厂区乘坐大巴车,远行去300多公里外的兰陵新厂区上班。


2017年3月8日, 39岁的李超穿着专为新工作买的西服,在电梯里联系客户。曾是汽轮机工的他选择买断工龄,去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2017年6月18日,曾经的钢铁巨人变为一堆废铁,球墨铸铁管公司拆除工作已接近尾声,厂区建筑将全部拆除完毕,成为一片工地。


工业专题摄影的突破与创新

选择创作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只有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打开格局,放开视野,逆向思维,大胆尝试,才能有所突破。而要想作品有内涵、有思想、有价值,并能感动他人、感动社会。创作中真情投入是前提条件。(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工业摄影创作一定不要去迎合什么,获奖不是唯一目的)


中国摄影队伍如此庞大,已是世界之最,几乎没有摄影人没涉及到的题材,包括工业专题摄影题材。所以,表面上看只有拍的好与不够好,多和少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新的工业专题摄影题材还是很多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拍“桥”这个题材。2017年,第二届全国工业摄影展特邀了一组港珠澳大桥的作品展出,原因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大展不可或缺。从单体桥梁的建设到使用过程,已有太多的摄影家倾情投入创作了大量的精品力作。多数摄影人会觉得很难再突破与创新。其实不然,中国建桥技术世界领先,中国桥梁史有许多世界之最,中国的桥梁众多,如果我们按人类学社会学划分,从历史的角度观看,十七孔桥,卢沟桥,长江大桥等等,每座桥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人间世事。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梳理出太多的脉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完成一个个工业摄影专题,甚至是巨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桥,安济桥。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孔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朝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举。这样思考下去,按照类型,年代,建桥史,历史事件,历史故事,政治事件,人民生活......当你深入了解选中的每座桥,就会带给你无尽的创作思路,全新的以桥为内容的工业(工业化)专题摄影选题,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用这个案例举一反三,就会有太多工业专题摄影创作的新题材和表现形式。


实践中,在工业专题摄影创作的选题与表现形式上,要勇于大胆创新。


2019年,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上,我拍摄了一组工业专题影像:《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入展第三届国际工业摄影展)


展会共持续4天,规模超10万平方米,创上海单年展会历史新高。参展商1180家,其中国际展商168家,来自德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21个国家和地区。观众8万人次,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展商参展的绝大部分设备、技术、产品等都具有世界一流水准。提升了展博会的国际化水平,进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如此意义重大的盛会,作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节点,中国工业摄影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它记录下来,用什么样的技法与形式记录成为作品成败的关键。


作品运用了多次曝光(两次曝光)的创作方法,两次曝光必须在9秒内完成的机内设置要求,更增强了现场感。将画面人物的目光与被关注的对象,巧妙、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实现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立体的效果。大胆的创新手法,使画面中不同国度的参展商及参观者眼里流出的迥异心态,一目了然。具有明晰差异的内心世界,历历在目。充分展现了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工业化一路高歌,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这些成就备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作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切礼赞。摄影的瞬间性和自我意识参与达到了极致。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1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2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3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4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5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6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7


《世界目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博会记录》组照-8


工业影像具有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影像作者追求的目标,在这前无古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国工业化时代,如何开创全新的摄影语言与表现方式,急切地期待着我们工业摄影人去探索、发现、实践。


本文仅为一己之见。参考摄影史,对工业摄影稍加梳理。对工业专题摄影创作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拙见,意在与影届同仁共同讨论,探究当下工业专题摄影创作创新与突破的思路。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罗森布拉姆 著 世界摄影史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6【2】泰瑞·贝内特 著 中国摄影史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4【3】鞠秀礼 什么是工业化影像 沈阳:中国工业摄影网 2020【4】李樯 著 专题与实验摄影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5】林路 著 摄影思想史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发布:2024-07-17        浏览:11819 次
copyright(c)中国工业摄影网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313号   辽ICP备2021001119号-1    技术支持:逐日科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