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摄影协会 代表机构工作站更名的通知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 关于会费收取标准调整的通知 会员入会条件 会员发帖须知
影 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影 讯

中国工业摄协副主席余海:“哪里有石油人,哪里就是我的岗位”

作为一名“油二代”,我从小就会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从小就跟着父母“头戴铝盔走天涯”。成为一名石油行业的摄影记者后,亲自目睹、感受、体会、共鸣、拍摄了太多石油人。“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在我脑海里镌刻着牢牢的印记!石油人的气质是独特的,他们操控最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却在最原始艰苦的环境中拼搏


作为一名“油二代”,我从小就会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从小就跟着父母 “头戴铝盔走天涯”。
成为一名石油行业的摄影记者后,亲自目睹、感受、体会、共鸣、拍摄了太多石油人。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在我脑海里镌刻着牢牢的印记!
石油人的气质是独特的,他们操控最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却在最原始艰苦的环境中拼搏。
现代化设备要求操作者拥有先进科学知识与技能,石油大生产要求必须具备协同工作铁的纪律与自觉,同时,原始艰苦的工作环境又对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行业特点为新闻纪实摄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也正是基于此认识,我几十年坚守一线将镜头始终对准石油行业,哪里有石油人哪里就是我的岗位!
于我而言,讴歌、记录石油人是职责,更是追求、信念与使命。
余  海
 —— 2024年5月于北京








专题摄影作品——


《中国石油勘探队员》


在石油行业,勘探队被称为“找油先锋”。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地球做“CT”,寻找地下油气资源,为后续油气开发提供明确目标。勘探队员大都在极其恶劣的原始自然环境下工作,因而铸就了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我国石油勘探队伍始建于1951年,70多年来,勘探队员永葆兴油报国的初心,为国分忧。从塔里木满深1井到准噶尔高探1井,从鄂尔多斯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到川南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从巍峨险峻的天山到“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从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到波涛汹涌的南海,从蚊虫横行的苏丹到战火纷飞的利比亚、伊拉克……一批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发现为造福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组照片就是选自余海(1995年~2015年)20年间深扎于石油勘探现场拍摄的20个瞬间。

1996年9月,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由于气温太高、行进距离太长,拉运勘探物资的骆驼倒了。“倒驼”在沙漠中是大事。


2006年6月,新疆天山无人区,工区内的骆驼残骸。6月的天山深处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


2007年6月,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长期野外工作使得勘探队员的手皮肤粗糙、关节粗大。


2006年6月,新疆库车山地勘探现场,只需上下山一趟,队员的鞋就会变成这样。


1996年8月,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队员的衣服上满是汗渍。沙漠施工平均每位队员每天要喝5公斤水。


1997年10月,内蒙古腾格里沙漠,队员们在风沙中前行。


1995年6月,藏北羌塘双湖,队旗被大风撕碎。


1995年7月,藏北羌塘无人区,海拔5400米的临时营地。

1995年7月,藏北羌塘无人区,一位患肺水肿的队员被紧急送下高原医治。


1995年7月,藏北羌塘无人区,勘探队在藏北双湖附近海拔5200米的营地。


1995年7月,藏北羌塘无人区,勘探技术人员在野外的日常工作。


1995年7月,藏北羌塘无人区,重力勘探队员将捡到的牦牛头绑在车上,单车作战的他们把自己比作牦牛。


1995年7月,藏北羌塘安多县,七月的藏北冻土层开始融化,陷车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1996年9月,内蒙古额济纳旗,刚刚从沙漠走出的队员在为骆驼准备的饮水池里洗脸。上一次他们洗脸还是在两个月前。


1996年9月,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队员在沙柳下休息,这是沙漠中唯一能遮阳的地方。


1995年7月,藏北双湖县,听说双湖居民点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70公里外的队员们晚上特意开车来探望。


1995年7月,藏北无人区,勘探队员的门联。


2015年5月,河北唐山南堡滩海,滩海泥沼施工区,勘探队员每天平均爬行五公里。


2009年3月,天津塘沽市区,在万家灯火的都市里作业。


2006年2月,河北涿州东方物探公司家属院,一位在尼日尔被绑架的勘探队员,获救回国后与母亲相拥。


单幅摄影作品——

《校园里的毛驴车》

1985年,正在建设中的石油大学,一排拉土的毛驴车从爱因斯坦像后走过。


《农民进城……》

1992年,河北涿州。一对为了赶上早集前一天晚上就进城的菜农,在三轮车旁早餐。运输工具的更换,让10亿农民走出土地。同时让能源生产者面临更大挑战。


《战井喷》

1992年4月6日,中石油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轮南57井,试油队违章带压拆卸井口导致井喷,井口失控后着火,几分钟后井架烧塌。井口周边100米范围内高温火烤给抢险带来巨大困难。14天后井喷被控制。


《沙漠公路》

199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公路(216国道)建设现场。该路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于1993年3月动工,1995年9月全部竣工,全长552千米。


《一票难求》

1994年春节前,北京火车站退票处,一位急着赶回家的男子,将购票信息写在手上等待购买退票。


《人拉肩扛》

1995年,陕西靖边陕京管道一线建设工地。32名工人将12吨重的管线抬到焊接位置。陕京一线工程管道总长1098公里,途经三省两市(陕、晋、冀和京津),由陕西靖边至北京石景山,设计年供气能力为33亿立方米。管道于1992年动工,1997年10月完工,是我国当时陆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所经地区地质条件最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输气管道。


《学琴的孩子》

1998年,河北涿州。四岁开始学钢琴的雨点,忍受不了父母每天练琴的要求而嚎啕大哭。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兴起后,许多孩子痛苦不堪。


《大漠酒家》

1998年,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一家正在营业的饭店。“塔克拉玛干”是蒙语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沙漠公路的修通让这句话成为历史。


《为抗洪战士补衣裳》

1998年8月,黑龙江大庆油田医院的医生护士前往松花江抗洪一线慰问,一名护士在给抗洪战士缝补裤子。松花江洪水使得部分大庆油田油井被淹没。


《吻别》

1999年,北京八宝山。新中国石油工业奠基人余秋里追悼会上,夫人刘素阁率子女与余秋里吻别。1958年2月,余秋里同志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9年9月,他组织大庆石油大会战,先后发现并建成了华北、胜利、大港、辽河、任丘、中原等一批油田。


《鬼火》

1999年,山西保德县。黄河边上的炼焦厂的火焰如鬼火一般,产生的粉尘、烟雾,遮天蔽日,味道无比刺鼻。


《竞聘》

2002年3月28日,中石油股份公司岗位竟聘工作正式启动。竞选共有105名通过资格审查的竞聘者,竞聘总部机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47个行政副职岗位。自此,开启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改革。这是某部门员工与现任领导(左)竞聘中。


《农村隔离点》

2003年,河北涿州西鹿头村村头。一位村干部在村隔离区看管在外打工回来的村民。河北涿州紧邻北京,相距不过70公里,非典时期涿州也是重灾区。


《沉浸式找油》

2006年4月19日,北京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勘探生产虚拟可视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运用先进的“沉浸式虚拟可视化”系统对相关地下沉积构造进行研究。


《第一大股票》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40.00亿股,发行价格每股16.70元人民币,共募集资金668亿元人民币。上市首日的最高价达48.62元,收盘价为43.96元。


《撕心裂肺的家长会》

2008年5月27日,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镇中学,家长抱着孩子的遗像参加家长会。5月12日下午,都江堰聚源镇遭遇地震袭击,瞬间聚源中学一栋三层楼18间教室的教学楼发生整体垮塌致使272名学生6名教师遇难,11名学生失踪。


《保障供给》

2008年5月25日,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送油车在奔赴映秀镇的路上。大灾面前中石油员工克服千难万险保障油品供给,为抢险救灾提供坚实保障。


《探亲房》

2008年10月19日。新疆伊犁果子沟西气东输二线关键工程——果子沟隧道建设工地。三名妻子来工地探望三年没有回家的丈夫。一个帐篷中用塑料布隔开的三张床,是他们临时的家。


《魂归故里》

2008年11月5日,石家庄正定机场。5名在苏丹遭绑架遇害的中石油工人的骨灰运送回国。2008年10月18日,中石油华北油田工程建设公司9名员工,在苏丹西南部124区油田现场执行施工任务时,遭遇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绑架后牺牲。


《焊接》

2010年3月11日,江西九江西气东输二线水网地段建设工地。一名焊工躺在泥水中进行焊接。西气东输二线外连土库曼斯坦气源地,从霍尔果斯入境,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全线覆盖28个省区市和香港,数以亿计人口受益。


《撒哈拉沙尘暴》

2011年6月20日,中石油尼日尔炼厂项目现场。一名员工在沙尘暴中艰难前行。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炼厂工地,每天都会遇到沙尘暴、暴雨和40摄氏度的高温等,加之蚊虫毒蛇蝎子都给施工带来罕见的困难。


《师徒》

2011年6月,中石油尼日尔炼厂项目现场,18岁的尼日尔徒弟阿卜杜拉与43岁中是。中石油七建王师傅。尼日尔炼厂是中国石油尼日尔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尼日尔的第一座炼厂。设计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炼厂的建成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国成品油从国外进口的历史。


《十二年的守候》

2011年9月4日,中石油吐哈三塘湖油田马6井,守井人刘廷锋在吃晚饭。1999年中秋节后第4天,35岁的刘廷锋从500多公里之外的鄯善油田基地来到这里看护单井,戈壁深处一人一井坚持了12年。12年来,马6井累计产油8637吨。


《爬出来的测线》

2015年4月8日,河北唐山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冀东油田南堡Ⅰ号项目现场。承担项目任务的大港物探处2203队物探队员在滩海中爬行施工。


《互联网+时代的饭局》

2016年1月3日。北京亚运村。元旦假期最后一天,一户普通居民的朋友聚餐。


《被撞倒以后……》

2016年6月7日,北京亚运村,北辰购物中心门口,电动车主将八十岁老人撞倒。车主和老人第一时间都在给亲人、朋友通报信息。


《万山丛中》

2017年9月1日,库车北西秋里塔格大山中,中石油山地物探队员在行进中。新疆塔里木北部万山丛中找油气是世界级的难题,塔里木石油人在这里建成了2500万吨大油气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


《绿色腰带》

2018年9月5日,塔克拉玛干腹地。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伴随穿越流沙的436公里路段,成为茫茫沙海中的独特风景线。这项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是继塔里木沙漠公路后,人类治理沙漠的又一重大成果。


《辛苦小哥》

2020年2月2日,北京亚运村安慧里小区大门口。安保小哥在检查快递小哥的通行证件。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安保、快递和医护人员成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

余海:祖籍河南禹州,1964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山东胜利油田,中共党员,主任记者职称。

现任职务: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
石油记协新闻摄影工作委员会主任

曾任职务:
中国石油报社视觉中心主任

专业简历:

1991年开始在中国石油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至今。从事新闻摄影工作30年,走遍中石油海内外所有企事业单位。先后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勘探现场、尼日尔乍得沙哈拉沙漠腹地、苏丹尼罗河畔、中亚大草原、缅甸伊洛瓦底江旁、巴西深海进行采访拍摄。

为采访1998年松花江、嫩江洪水灾害,曾与洪峰赛跑;为采访西气东输一线建设情况,曾驾车从上海白鹤镇至新疆阿拉山口横穿整个中国;为采访汶川地震灾情,曾在灾区风餐露宿拍摄近一个月时间;为采访物探队员艰苦情况,曾与队员一起在巴丹吉林沙漠徒步行走两百多公里,与山地队员一起在库车西丘里塔格翻山越岭。


曾获奖项:

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年度评比、人民摄影报年度评比、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汶川抗震救灾新闻摄影大赛、全国行业报年度新闻摄影评比等国家级、省部级金银铜奖五十多个。其中:

1996年,《我国攻克流动性沙漠筑路的世界难题》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8年,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三万多幅作品参加的“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摄影评比中获银奖;

2016年,《爬出来的测线》进入当年中国新闻奖定评。


出版著作: 

2012至2014年,完成121位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采访拍摄工作,出版大型口述历史项目画册《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

2013至2014年,坚持每天创作一条图文微信,365条原创微信和跟评集结成册,与读者共同完成微信摄影日记《这里也是北京》。

2015至2017年,完成60位原抚顺龙凤煤矿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采访拍摄工作,完成龙凤煤矿、抚顺电车等工业遗址、遗迹拍摄工作。2018年出版大型工业专题口述历史画册《燃烧——振兴东北老工业影像调查报告》。

2016至2017年,行程两万多公里、三个国家,拍摄65个家庭184人,完成大型家族口述历史画册《余家大院——1870-2017中国近现代家族变迁的一个真实案例》。

2019年开始采访拍摄《新移民——华人移民口述历史》项目,2024年出版《选择(大多伦多)》记录了50位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华人移民的故事。


曾获荣誉:

1996年,获中国石油首届“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998年,因参与松花江抗洪采访报道,被水利部、中国产业报协会特予表彰;

1999年,获中国石油摄影协会1995-1999年度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2003年,被中国石油记协评为“百优”新闻工作者;

2003年,被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评为“中国石油优秀摄影家”;

2008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工作者”称号。


发布:2024-05-31        浏览:1881 次
copyright(c)中国工业摄影网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313号   辽ICP备2021001119号-1    技术支持:逐日科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