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构成的线条在夕阳下成为美的元素。精彩的作品。
美拍 欣赏
佳作欣赏~!
佳作欣赏,问好老师!!!
漂亮夕阳下的矿山,欣赏老师佳作
“坑”人——陈韶华 记者李允 3月24日傍晚,春雪后的抚顺西露天矿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壮观。尽管傍晚、尽管泥泞,这里依然吸引着我市众多摄影人前来记录它雪后的妖娆。那一刻,陈韶华也出现在被抚顺人称为大坑的这里。尽管曾经持续拍摄西露天矿10年之久、并有多幅此题材摄影作品获奖,陈韶华依然对大坑“一往情深”。惟其如此,他被同道中人戏称为“坑”人。 情有独钟西露天 十余年的执著关注,陈韶华对于西露天矿大坑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昼夜晨昏如数家珍。有事没事去大坑转转,已成为他的一个生活习惯。 “大坑就像大海,总能让我想到许多许多。”大坑在他这个“坑”人眼里,已经成为一个情结,凝聚着他这个煤矿人对矿山煤海的深厚感情。 在棚户区长大的陈韶华,父亲、兄弟和他自己都在煤矿工作过。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煤海、矿工、洗煤工、棚户……成为他镜头中的主角。而最让他迷恋不已的,还是西露天矿。他对这个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的影像表达,浓缩了他对生命、对文明以及城市发展的深刻思考。 2006年10月,他的摄影作品《煤海之韵》在第十二届辽宁省摄影艺术展览中荣获艺术类金奖。这次获奖,让陈韶华成为抚顺摄影界摘得省金奖的第一人。这不仅坚定了他执着于摄影的信心,更坚定了他将镜头专注于煤矿的选择。在此之前,这个城市还无人用镜头成功表现这个百年老矿的辉煌与沧桑、美丽与哀愁。几近偏执的他一任自己在相机的陪伴下孤独地走下去。 仿佛情感得到了呼应,陈韶华对西露天矿的关注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在他的镜头下,西露天开始呈现出魅力无穷的风姿韵致。2007年初,我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他趟着坑中深过大腿的积雪,记录下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中的百年老矿。凭借这张照片,他赢得了参加《华夏地理》杂志与梅赛德斯-奔驰SUV家族组织的“溯源中国”三江源摄影采风之旅的机会。 参加“溯源中国”三江源 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涵盖全球30个国家的摄影大赛,中国赛区由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大陆唯一合作伙伴《华夏地理》杂志主办。中国赛区特别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设立了“溯源中国”三江源摄影采风大奖。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中国赛区首轮大奖的陈韶华与另外7名中国摄影师入选了这次被称为“史上最牛摄影团”的主题摄影采风之旅。陈韶华成为北方10省的惟一入选者。 当年7月7日至15日,陈韶华等8名中国摄影师被邀免费参加了这次融合摄影、探险、科考、环保的溯源之旅。正是这次溯源之旅,陈韶华结识了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扎西多杰因为对三江源的贡献,曾获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陈韶华以其为主角拍摄的《三江源的沉思》多次获奖和被杂志采用。 青藏高原的美丽景色和浓郁的藏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将镜头转向了藏区。其后4年,他4次入藏。一个人走在高原上,在享受孤独与浪漫的同时,他用镜头呈现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拍摄了10年西露天矿、3年棚户区、5年洗煤工的陈韶华,一度找不到在抚顺摄影的感觉。一次次的高原之旅,似乎帮助他找到了梦想:“那里总有梦,我还会走进高原的。” 《卓玛背子》、《我心飞翔》、《转山》、《藏家人》、《色达佛学院》……一系列反映高原风情的摄影作品,不仅将他这个“坑”人的关注视线引领至煤矿以外的领域,更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摄影不仅是镜头的成功,更是思考的成熟。“相机的镜头再好再贵,也没有相机后面的那个头好!”——思考远远大于拍摄,陈韶华开始思索摄影家的使命和责任、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含义。 用有感情的镜头表达世界 “很多时候,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活得越来越自我的陈韶华在用视觉语言表现世界的同时,也在传递着自己的内心。他的那些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对摄影艺术真实性与完美度的深刻思考。“别走得太快,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艺术观和生命观。“真实就是情感,真实就是力量。”这样的认知,常常让他的作品充满震撼与感染力。 一位中学老师看了他的系列作品《洗煤工》后,眼含热泪地说,你拍这些一定很艰辛,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原来这位老师的哥哥就是洗煤工,而在此之前,她对洗煤这一行一无所知。 “其实,没有人要求我去做这些,我只是本能地尽一个摄影人的责任。”在陈韶华看来,真实地记录世界、记录时代是摄影人的使命。用有感情的镜头表达世界、呈现时代,则是摄影人对世界与时代的良心与真诚回报。 在这样的认知引领下,陈韶华走进棚户区,走进铁路建设工地,走进城市的角角落落。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国家地理》以及《读者》等杂志上刊登,数十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类摄影大赛中获奖。 2009年,《吃午餐的农民工》获得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首开我市这一奖项先河;《激战铁路大转线》荣膺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优秀作品;2010年,《激战铁路大转线的农民工》在第十四届辽宁省摄影艺术展中荣获纪实类金奖、在2010“圣浩杯·新生代农民工主题摄影展中获三级佳作奖,并获得中国摄影在线“第二届国际摄影展览”2010美国摄影学会金牌、全套入选最高积分奖;2010年,《决战时刻》在“现代影像——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中获铜奖;2012年,《打饭的农民工》获得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奖;《资源枯竭型城市与矿山》系列入选 2012上海国际摄影节国际邀请展(国内部分),他积累了十多年的20幅纪实作品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艺术节上展出。《我心飞翔》入选2012上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艺术类电子影像组。这一年,《卓玛背子》在第十五届辽宁省摄影艺术展中获艺术类银奖。 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的8个月时间里,陈韶华6次走进四川的甘孜,云南的香格里拉、梅里雪山以及甘南等地的藏区和凉山贫困地区进行摄影创作。朋友们说,他这个“获奖专业户”,用行动验证了那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渐入佳境的陈韶华庆幸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他眼里,摄影是最珍贵的表达方式,在摄影追求上一路狂野的他是为摄影而生的。